日前,由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在詳細調查基礎上編制的《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通報》(簡稱《通報》),正式對外發布。
《通報》選取“三率”調查工作確定的煤炭、鐵礦、錳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鎳礦、鎢礦、錫礦、銻礦、鉬礦、稀土礦、金礦、磷礦、硫鐵礦、鉀鹽、石墨、耐火黏土和螢石礦共20種礦產作為通報對象,對比分析了“十三五”初期與“十二五”初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變化情況,總結了近年來涌現出的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
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表示:“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是加快推進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促進礦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可以為開發利用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據。”此次通報的最大亮點,是對各省區主要礦產儲量與產量占比進行了統計分析。在指標的選取上,第一次選取了產能利用率,對采礦產能利用率和選礦產能利用率進行了調查評價,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當前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產能結構優化 集約程度提高
《通報》對各省區主要礦產儲量與產量占比進行了統計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礦產資源開發體現出以下特點:
產量分布相對集中。鉀鹽主要集中在青海、新疆,錫礦、磷礦、銻礦、鎳礦、石墨、鋁土礦和鎢礦產量最大的四省產能占全國的90%以上,鉬礦、耐火黏土、硫鐵礦和錳礦產量最大的四省產能占全國的80%以上,其余礦產產量最大的四省產能占全國的60%以上。
產能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三五”初期,我國20種礦產采礦權18544個,其中正常生產礦山6745座。與“十二五”初期相比,鋅礦、鐵礦、錳礦、硫鐵礦、普通螢石、鉬礦、錫礦生產礦山數量降低50%以上,稀土、鎳礦、銻礦、煤炭生產礦山數量降低40%以上,石墨、金礦、銅礦、鎢礦、鉀鹽、鉛礦、耐火黏土生產礦山數量降低10%以上。
產能利用率維持在較高水平。20種礦產總設計采礦能力78.53億噸/年,實際采出礦石57.16億噸/年,平均采礦產能利用率72.79%;總設計選礦能力34.14億噸/年,實際入選礦石量19.83億噸/年,平均選礦產能利用率58.10%。
產能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鐵礦、鋅礦、鎢礦、銻礦大型礦山產能占比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螢石、鎳礦大型礦山產能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煤炭、磷礦、鉬礦、銅礦、金礦、鋁土礦等礦種大型礦山產能占比也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0種礦產平均采礦集約化程度為69.68%,其中鉀鹽、鉬礦、銅礦、鎳礦和金礦集約化程度高,硫鐵礦、鋁土礦、鋅礦、錳礦、鎢礦、稀土、磷礦、錫礦、耐火黏土、石墨和螢石等礦種集約化程度居中。鉛礦集約化程度最低,大型礦山產能占比19.67%;選礦集約化程度低,平均僅32.58%。鉬礦、鋁土礦、鉀鹽、稀土、銅礦、鐵礦、磷礦選礦行業集約化程度高,其中97.26%的鉬礦選礦產能集中在11座大型選礦廠中。錳礦、硫鐵礦、銻礦、金礦、錫礦、鋅礦、鎳礦和螢石等礦種選礦行業集約化程度居中。鎢礦、鉛礦、石墨選礦行業集約化程度低,分別為28.79%、20.94%和13.88%。
“三率”指標穩中有升
《通報》顯示,由于開發利用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我國主要礦產資源“三率”指標穩中有升。其中,開采回采率總體平穩。黑色金屬礦山、有色金屬礦山、黃金礦山、非金屬礦山開采回采率略有提高,煤炭開采回采率基本穩定,有色金屬礦山中鋁土礦開采回采率提高幅度相對較大。
選礦回收率穩中有升。黑色金屬礦山、黃金礦山、非金屬礦山選礦回收率基本穩定,有色金屬礦山選礦回收率稍有提升。鉛礦、鋅礦、鋁土礦、鎳礦、鎢礦等有色金屬礦產由于集約化程度提高,平均選礦回收率提高。
綜合利用成效明顯。20種礦產中含有共伴生組分59種,其中的8種組分已被不同程度回收利用。各礦山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介于20%~80%,不同行業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水平差距較大,黑色金屬礦山、化工礦山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水平明顯低于有色金屬礦山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水平。
減量化生產初見成效
《通報》顯示,我國廢石、尾礦的排放量增速下降,循環利用效率提高。20種礦產年排放廢石19.65億噸,年利用廢石3.49億噸,平均廢石利用率由“十二五”初期的11.76%提高到17.77%。其中,鋁土礦、銻礦、石墨、錫礦、鎢礦、煤炭、螢石、鉛礦、硫鐵礦和鎳礦廢石循環利用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磷礦、金礦、鐵礦、鋅礦、銅礦、錳礦、稀土礦和鉬礦廢石循環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廢石、尾礦排放下降,得益于對廢石的資源化利用,但總體利用水平仍較低?!锻▓蟆凤@示,目前,除個別礦山對廢石、尾礦再選有用組分外,絕大多數礦山對廢石和尾礦的資源化利用,均以用作采空區充填、筑路、防滑、海岸造田、建筑等行業的原料為主。
《通報》顯示,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廢石和尾礦的排放強度高。與“十二五”初期相比,“十三五”初期各礦種廢石排放強度相對平穩。我國平均廢石排放強度為11噸/噸精礦、12.22噸/萬元產值,即每生產1噸精礦排出廢石11噸,每增加1萬元工業產值排出廢石12.22噸。其中,有色金屬礦產是噸精礦廢石排放強度、萬元工業產值廢石排放強度大的礦種;平均尾礦排放強度3.87噸/噸精礦、4.26噸/萬元產值。噸精礦尾礦排放強度較高的礦種有鉬礦、鎢礦、錫礦。
科技進步助推技術密集型礦業發展
《通報》發布的相關信息顯示,自2012年國土資源部建立“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發布制度”后,我國礦業粗放式經營局面得到一定改觀,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邁進步伐加快,主要表現在:
礦產開發利用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節能環保、采選工藝智能化、采選設備大型化正成為礦業技術發展的趨勢。其中,煤炭綜采液壓支架、300噸級重型卡車、大型電鏟、節能型液壓鉆機、半固定移動式破碎機、大型輪斗挖掘機、高壓輥磨、尼爾森選礦機、浮選柱、立環脈動高梯度磁選機等一大批先進采選裝備的引進和研發,極大提高了我國礦產資源利用技術水平。
采選綜合利用技術不斷突破。以充填法采礦技術、露天開采可視化調度管理系統、遠程遙控采礦技術為代表的采礦技術,在煤礦、金屬礦采礦中得到廣泛應用;厚煤層智能化綜采技術及薄煤層綜采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鐵礦礦漿遠程輸送技術、鐵礦破碎預選技術,反浮選技術被多家礦山采用;鋁土礦選礦技術實現工業化并開始推廣;電位調控浮選法在有色金屬選礦中取得良好的分選效果;堆浸、原地浸出、生物浸出技術等在低品位銅、金、銀礦和離子型稀土礦開發中廣泛應用,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復雜難選冶的礦產得到開發利用。
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廢石、尾礦、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利用率不斷提高,有效緩解了我國資源和環境壓力,保障了國家經濟和資源安全,促進了我國礦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